说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说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正是 古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今天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说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说课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做到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相信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 说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起来看看。
说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教材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五首》中的一首歌行体的古诗,作者唐朝诗人杜甫。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全诗先叙事:由茅屋为秋风所破写到“邻人相暴,对门相盗”的丑恶现实、长夜沾湿的苦痛。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穷困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更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而 ,换来天下寒士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幸福生活的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 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阅读部分要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 、戏剧等文学样式。”古典诗歌的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应进行文言词语的教学,为学生扫除“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障碍。
本单元阅读部分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理解,这首古体诗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
3.背诵全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体裁是诗歌,喜欢诗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理解一行诗并不难,理解一节诗、一首诗却并不容易,这是因为作为最纯粹的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了追求诗歌的精炼,出现了许多的跳跃或者说省略,因此, 学生调动他们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补足诗歌的省略部分, 学生在诗歌行与行之间、节与节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学生对全诗有一个完整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时代相隔久远和学生人生经验的不足,使学生在理解诗人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方面,困难很大,因此,使学生懂得知人论世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学法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学生的学习障碍有两个:古代语言和不熟悉诗歌这种文学样式。
因此,其教学任务有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学习古代语言、积累文言词语。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一般先串讲,用教师的理解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
作为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中的一首诗,学生的文言词语积累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这首诗的教学按照“基于富有意义的任务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将阅读教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古代语言的教学糅合的方法,让学生为了理解诗意去学习古代语言,整个课堂教学围绕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这个“富有意义的任务”展开,使课堂学习由于“有意义”而变得“有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加强诵读教学。诗歌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语言,叙事作品留给人的印象是情节。这是因为诗歌的语言富有韵律美。要感受诗的韵律美,只能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感的培养,“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以说,诵读和积累是发展语感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 学生多诵读,本诗又是《语文课程标准》 背诵的 诗文之一,宜当堂背诵。
三、教学程序
1.由诗歌题目入手, 学生思考:
题目的意思是:草房被秋风刮坏了。
那么,是哪个人的茅屋、被怎样的风刮坏的呢?秋风破屋之时,诗人在哪里?作了些什么?又是怎样想的呢?
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本课教学遵循的线。 学生在诗歌文字的 下,运用联想和想像在头脑中建构起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利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诗人在哪里?”就是学生将要完成的“富有意义的任务”。这个任务既是“有意义”的,也是“有意思”的,这个任务为学生搭建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
2.介绍作者。
知人论世。重点介绍安史之乱时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建造茅屋的不容易,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朗读正音。
4.齐读。注意诵读的节奏。思考:秋风破屋之时,诗人在哪里?在做什么?什么心情?
在屋外。看秋风破屋,茅飞渡江;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焦急、愤怒。
诗的前两节交代了季节、风的威势、秋风破屋之迅速、损失之重、修复房屋之困难,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
这场秋风不但卷走了茅草,而且飞卷着过了江,零零散散的落下来,捡回是非常困难的。 小节不仅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而且此景牵引着诗人的视线,牵动着诗人的心,联系造庐之艰难,诗人的焦灼苦痛可想而知。
欲追回部分茅草,可是群童抱茅,使老人的苦难不断加深,这时老人的感情除了焦灼之外,又增加了一些怨恨。
5.茅草(房顶)被刮走了,杜甫将陷入怎样的生活困苦之中呢?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风虽然停了,秋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多年的被子已经不再保暖,小孩睡觉又不老实,乱蹬乱踹,被里都蹬破了。原来还有一双旧被,现在只有一双破被了。房子漏的一点干的地方也没有。这时盼着雨赶快停,可“雨脚如麻”,哪里有停的迹象呢?诗人不能入睡,由眼前的愁苦,凄惨情况,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不幸,种种痛苦,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 ,想到和他一样甚至比他更困苦的黎民 。这样,一个在淋漓之苦中煎熬的诗人怎能入睡?漫漫长夜,何时才是一个尽头,何时才是国难的尽头。
前三小节随叙事的层层深入,诗人的苦痛也在步步加重。
6.此时杜甫最需要什么呢?
房子。此时最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的杜甫,盼望着有千万间广厦,却不是给自己,而是“大庇天下寒士”。多么宽广的胸怀,在他的心中有的是“利他”主义,没有利己主义。
安得:怎样才能得到。他在想办法,但是他又实在没有办法。美好的愿望和无情的现实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看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于是诗人发出了绝决的誓言,愿用“吾庐独破受冻 ”来换取“眼前突兀见此屋”。多么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
7.再次齐读全诗,体味诗中蕴含的崇高思想,感受杜甫的美好感情。思考:
如果将1—3节和第4节独立成诗可否?
不可。
阅读时要理解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不仅要关注他说了什么,更要关注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深陷苦痛之中的杜甫,此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这种伟大的人格魅力令人惊叹,正因为这样,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介绍相关评价)
1~3节独立,对自己的苦痛描写虽细腻,但囿于个人的小圈子,思想性被大大削弱;没有前三节的铺垫,第四节就成了空洞的口号,杜甫忧国忧民,普济苍生的情怀就表达得不充分,艺术性就大大降低。
铺垫蓄势手法的运用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8.依据板书试背全诗。
9.作业。
课下查找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一诗,了解这次的风雨。
四、板书设计
板书体现教学过程和思路:由情节推想诗人的行为,进一步推想诗人的感情,线条清楚,有益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情节 行动 感情
一、卷三重茅 茅洒江郊 → 看 → 急
二、群童抱茅 倚杖叹息 → 追 → 恨 己 铺垫
三、衾冷似铁 床头屋漏 → 熬 → 苦 蓄势
雨脚如麻 长夜沾湿
四、庇天下寒士 宁受冻而 → 思 → 忧 人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说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