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春天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肇庆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趣找知识 2024-03-13知识百科
肇庆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肇庆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

肇庆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肇庆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后附原卷扫描版启用前注意保密肇庆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  文本试卷共10页,23 小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 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

2、新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 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 小题,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材料一: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

3、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 (“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 与诗歌的情感内涵 (“忧思感愤之郁积”) 之间的因果关系。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 的经济状况,因此, “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 另一方面, “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

4、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高三语文 第1页 (共10页)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命运之“穷”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 现象,把“穷” 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 “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 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藉。后者是对欧阳修

5、原意的误读, “穷而后工”被倒置为 “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知造物恶镌镵(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嗣响。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 “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 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怫戾所为”,此即“诗能穷人”。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 之说最有价值

6、之处。(摘编自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材料二:“穷而后工” 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 “穷而后工” 的 “穷”,不是指 “贫穷”,它与 “达” 相对, 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 焦虑等情感体验。 所以欧阳修所说的 “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 人的体验有两种, 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 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 满足的情感体验; 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 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痛苦、 焦虑的情感体验。 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 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失、 痛苦、 焦虑和忧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诚然, 缺失、 痛苦、 焦虑等也许是人生的苦难,它折磨人、摧残人。但一定程度的缺失、 痛苦、 焦虑, 对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 就像没有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