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春天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树栖性灵长类动物)

趣找知识 2023-05-20知识百科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树栖性灵长类动物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一般指天行长臂猿。天行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是没有尾巴、有自我意识且能站立行走的类人猿,也是和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树栖性灵长类动物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一般指天行长臂猿。天行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是没有尾巴、有自我意识且能站立行走的类人猿,也是和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形态特征:前肢明显长于后肢,体重约5-12kg。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动物,极少下地,能直立行走,8-10岁性成熟,3-5年1胎,呈“一夫一妻”的家庭群生存策略,领域面积100-150公顷,食物以果实为主,也取食叶、花、芽、昆虫等。

拉丁学名

Hoolock tianxing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亚纲

兽亚纲

灵长目

亚目

类人猿亚目

长臂猿科

白眉长臂猿属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分布区域

怒江与伊洛瓦底江之间,高黎贡山南段

命名者及年代

Fan & al., 2017

中文学名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中文别名

天行长臂猿

英文名

Skywalker hoolock gibbon

物种学史

天行长臂猿是白眉长臂猿属(Hoolock)下的第三个物种。一百多年前,人们以为世界上所有的白眉长臂猿都是一种。几代灵长类学家仔细“找茬”,才将分布在缅甸境内亲敦江两岸的白眉长臂猿分成两种——亲敦江以东的东部白眉长臂猿(Hoolock leuconedys)和亲敦江以西的西部白眉长臂猿(Hoolock hoolock)。由于中国云南位于亲敦江以东,所以打那时起,分布在高黎贡山的天行长臂猿就一直被当成是东部白眉长臂猿。

该物种以《星球大战》加盟的“天行者卢克”(Luke Skywalker)命名,因为它的发现者是电影粉丝。科学物种的拉丁学名“tianxing"是用罗马化的中文拼音,字面为汉语的“天”和“行”,有在空中移动和行走的意思,指长臂猿的活动模式。

形态特征

成年天行长臂猿的体长600-900厘米,后足长140-153厘米,颅全长93-99厘米;体重6-8.5千克。雄性和雌性的体型差别不大,但雄性有长阴毛;对生而短的拇指;弯曲的手指悬挂时可牢固抓握。无尾。前肢明显长于后肢,用来悬挂和在树间荡臂。

雌雄异形,成年雄性褐黑色或暗褐色,有两条明显分开的白色眼眉,头顶的毛较长而披向后方,故头顶扁平,无直立向上的簇状冠毛,与冠长臂猿属相区别。胡须和阴毛浅黄色。成年雌性四肢颜色比身体其它部位颜色偏淡,体毛为灰褐色,胸部和颈部的颜色较深。眼眉更为浅淡,浅褐色或浅黄灰色,颊部和腹部暗褐色。颜面宽阔而被以灰白短稀毛,面周更趋浅淡,白色。雌性眉毛白色,接近淡黑色脸部边缘处变窄,眼下有一条纹,并穿过鼻梁,使面部看上去像一个头骨形。有喉囊,可增大领地鸣声的强度。皮毛浓密、绒毛状。

幼体出生时浅白色,但过几个月后就近似雄性皮毛了。

近种区别

虽然都有着标志性的白色眉毛,但天行长臂猿的眉毛并没有东部白眉长臂猿那么厚重。雄性天行长臂猿的下巴上没有和眉色配套的白胡子,而雌性天行长臂猿的白眼圈也不像东部白眉长臂猿的那么浓密。

在澳大利亚,1956年前最初描述东白眉长臂猿的分类学家科林•格罗夫斯(Colin Groves)提供了自己关于白眉长臂猿的所有原始记录,伦敦动物学会的萨缪尔·特维(Samuel Turvey)博士跑了英法德三国的多个自然历史博物馆寻找标本,而纽约大学的亚力杭德拉·奥尔蒂斯(Alejandra Ortiz)和克莱尔•季末克(Clare Kimock)则帮助测量了美国所有白眉长臂猿标本的头骨和牙齿——而他们,只是为确认天行长臂猿与东白眉长臂猿的差异而奔走的众多研究者中的一部分。

早在1917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派出的一个探险队就在高黎贡山采到了长臂猿的标本。那是一只雄性天行长臂猿的标本。图片上排显示的分别为该标本的眼周、胡子以及阴毛位置的照片,下排则是典型东白眉长臂猿正模标本对应位置的照片。

经过通力合作,他们最终搜集到了充分证据,证明高黎贡山的长臂猿属于有别于东白眉长臂猿的另一物种。分子遗传学分析表明,这个物种与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在距今约49万年前就已分化。研究者推测,两者的分布很可能是以伊洛瓦底江的源头之一恩梅开江为界。现在,天行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恩梅开江以东的高黎贡山。

栖息环境

天行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动物。栖息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雨林。其栖息地海拔跨度很大,从海拔500米左右至海拔2000多米都有分布。高黎贡的天行长臂猿甚至栖息于海拔2700米的森林中,作为一种热带性质的物种,高海拔的冬天对它们来说是一严酷的考验。最喜欢的栖息地是灌木丛与高大树木的树冠上。在白眉栖息地中发现的典型树种包括芒果、龙脑香、合欢,红桂和小叶榕。

生活习性

天行长臂猴完全树栖,几乎常年生活在树上,家庭直接在大的树枝上蜷缩睡觉。不筑巢,觅食、睡觉、休息都在树上进行,很少下地活动,严格树栖,偶尔也到地上行走,走路时,身体半直立,两臂有时弯在身子两侧,有时举过头顶,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其行动时靠两条长臂和钩形的长手,把自己悬挂在树枝上,像荡秋干似的荡越前进,动作迅速准确。天行长臂猴以多种野果、鲜枝嫩叶、花芽等为主要食物,亦食昆虫和小型鸟类。

为单雄单雌配偶系动物,集小的一夫一妻的家庭群。同自己的幼仔组成一个小的群体,通常3-5只为一群,每个家庭家域领地严格,占据一块大约面积为30-40公顷的领地,栖息地较差的地方家域面积较大。在夏季清晨,经常发出领域性的二重奏叫声,之后以及冬季则很少鸣唱。叫声由洪亮的哀号升音和低调的降音组成,每次持续约15分钟,没有性别上的特殊差异。并且每天早上起来都发出大声的啼叫,其叫声洪亮,数里外可听到,声音好像“呼——克,呼——克”。

分布范围

分布区非常狭小,仅在中国云南3县(区)有分布,种群数量不足200只,且呈现出明显的片断化分布,如: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仅保存有白眉长臂猿不到20群,数量60-70只,其他种群分布在盈江县苏典乡、支那乡和中缅边境的腾冲县猴桥镇。

右图中不同颜色的区域代表白眉长臂猿属下面三个种及一个亚种的大致分布区,橙色区域是天行长臂猿,黄色区域是东部白眉长臂猿,绿色区域是西部白眉长臂猿,最顶部的灰色区域是西部白眉长臂猿亚种。图上亦标示出:(1)高黎贡山的白眉长臂猿野外分布记录(蓝色点:鸣声记录;紫色点:照片记录);(2)研究中涉及的模式标本野外采集地点:天行长臂猿模式标本采集于Homushu,天行长臂猿模式标本采集于Sumprahum,西白眉长臂猿模式标本采集于Garo Hills。

繁殖方式

每年9月至翌年2月发情交配。交配的姿势有两种,一种是雄兽和雌兽都用前肢紧握树枝,面对面地悬挂于空中,用后肢相互搂抱腰部,下腹部紧贴,交配时臀部不断地颤抖,时间持续20秒钟左右。另一种是雄兽在后,雌兽在前的面对背蹲坐式,交配时雌兽的臀部高抬,低头或转头回望着雄兽,雄兽则在背后紧抱雌兽,臀部连续抽动,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3分钟。交配时雌兽发出一种低而急促的哼叫声,交配之后雄兽则表现得很兴奋。雌兽平均每3年产1胎,每胎1仔,怀孕期为7-7.5个月。初生幼仔的体毛为乳白色,6个月后变为灰黑色。7-8岁时性成熟,寿命一般为20-30年。

种群现状

与天行长臂猿的独立物种身份相伴生的,是研究者对它们生存状况的担忧。此前,包括天行长臂猿在内的东白眉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但天行长臂猿现在独立成种,生存状况就需要进行重新评估了。

中国天行长臂猿数量约150-200只,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天行长臂猿保护的重点区域。20世纪50-60年代,天行长臂猿在云南西部有较广泛的分布和较多数量,仅腾冲就有数百群,总数不少于500只。

80年代末,数量已大大下降,估计仅有100-150群,250- 400只。1994年,兰道英等重新复查时认为有50-100群,200余只,其中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腾冲和保山)20-50群,100-150只;腾冲尖高山(古永和苏典)一带30-50群,陇川(户撒)4-8群。古永,苏典和户撒的长臂猿多在中缅边境两侧分布。2008和2009两年,范朋飞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盈江及腾冲两县的林业局合作,调查了高黎贡山保护区及周围区域的长臂猿分布状况,发现天行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不超过200只。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1.通过歌声交流的人类近亲——天行长臂猿·德宏州人民政府

很赞哦! ()

关注趣找百科,获取更多知识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趣找知识"

本文地址:https://www.liuchengguanli.com/chengyu/23949.html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