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春天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博山古镇旅游景点(寻迹博山古城)

趣找知识 2023-11-05知识百科
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博山古镇旅游景点(寻迹博山古城)的相关信息吧。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资讯。

寻迹博山古城

作者:蒋则文

一座布局精巧的古城

城市的本义是源于城墙
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博山古镇旅游景点(寻迹博山古城)的相关信息吧。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资讯。 寻迹博山古城

作者:蒋则文

一座布局精巧的古城

城市的本义是源于城墙环围的城池。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书页中就是一个城郭遍布的历史。当着这些高高的城墙被新的历史一页翻过去时,它们也相继从大地上消失了,消失的连根拔起,无影无踪。最让人扼腕的是,消失的这些古城,个别的能在历史地图上看到简单的线条外,在纷繁的现代城市中早已难见踪影,难寻遗址!像完整的西安城墙,几座孤立的北京城楼能够保留至今,这在全国可谓凤毛麟角。

但是也有例外。一座小小的山城,山城那不大的古城遗址,至今却清晰地留存在这座山城的土地上,这就是我们博山。

博山古镇旅游景点(寻迹博山古城)(1)

博山未建置县前称颜神镇。颜神镇的古城建得早。早,是因为当博山还是一个镇时就已建城,时间是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此后又过了175年,至清代雍正十二年( 1734年)才建立博山县。官方在一个不是县城的乡镇,建筑石城在当时不多见,而且城有四门,门有城楼,还有设防于河道的水门,可谓建筑精巧。博山城区因孝妇河穿城而过把城区大致分成东、西两部分。因为夏天河水的泛滥尤其是晚清时社会的动乱,博山百姓于清同治年间(1860年)沿孝妇河又修筑了东、西两圩。这样一座小小的山城就形成了两圩临河而居、外圩内城、圩中有城的精巧格局。

博山古镇旅游景点(寻迹博山古城)(2)

(*)

圩中有城,是指博山东圩内包着一座石城。这座石城自明代建成至1950年完全拆除时,石城在家乡的土地上屹立了近400年。

大家云集建石城

这里说的“大家”不是大伙儿的意思,而是有官衔的文化人。现在我们看到记载建石城的最早历史信息多是来源于孙阁老的《颜山杂记》。该书记载,这项工程从开始就受到了官方的高度重视,经颜神镇举人赵敬简等人提议,时任兵备道副使的王世贞立即据以上报,当时职掌军事、民事的各级官员很快一齐来到这里。看看这阵容:“巡抚都御史傅颐、巡按御史段顾言、行青州府知府李尚智、本厅通判倪云鹏、诸城知县李永康、临淄知县卫心,亲诣本镇,率耆儒、乡民,踏勘卜吉,督工建城,阅三月而告竣。”从记载中得到三则信息:一是这些官员一起来到现场,与当地的乡儒百姓共同勘查商定;二是这些官员分工明确,有的官员是被指派坐镇颜神现场调度监督;三是正因官方的高度重视和乡民的全力以赴,才有三月建成的速度。

博山古镇旅游景点(寻迹博山古城)(3)

建成后,还有两位后来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声的大家专门为石城撰写了题记,一是王世贞,一是李攀龙,两人都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中国文学史上的“后七子”成员。王世贞后官居南京吏部尚书,李攀龙后官居河南按察使。一座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能够受到这样的高度重视,想想真有些奇怪, 是不是有微妙而强劲的背景关系?我查阅了有限的史料,暂时却没有查到小镇上当时能够在府衙间有影响的人物(明代小镇较早的张晓为万历丁未[1607年]进士;赵振业为天启乙丑[1625年]进士)。如果没有这层关系,那是不是应该从一座经济开始发达重镇的角度去考虑呢?

荡然无存的两处古建筑

石城内有两处历史久远的古建筑,现在已连根拔起,荡然无存。一处是文庙,即祭拜孔子的庙。原址位于石城内的西南方向即现在的银座商厦。该庙创建于宋,请注意是千年前的宋代,那时的颜神还不是镇,人口自然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建了一座很有规模的文庙。文庙是读书人祭拜文化先师、倡导教育的文化象征,这应该说颜神的文化底蕴绵延悠长。编纂于康熙九年(1670年)的《颜神镇志》记载的很清楚,当时的文庙就很有规模:大成殿三间,里面是四先师和十二哲神像,神像的模样是直接“取模曲阜,为最真,他处所无。”东西庑各三间,里面端座的是七十诸儒先贤。“仪门三座,门东西为碑亭者。

中泮池,引二女泉注焉,坤入艮出(西南进东北出)。池的两面是库房与更衣室各三间。庙内还有棂星门三座,木枋一座。庙西面空隙地上还有三间规模仅次于大成殿的三间“敬乐堂”。从布局看,文庙至少是两个宽阔的院落。我游览过一些地方的文庙,那大成殿、棂星门都非常地宏伟、艺术和精美。从记载来看,咱们家乡的这座文庙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很有特色:神像的逼真他处所无,仪门三座外,棂星门竟然还有三座,可以想象文庙的宽阔深邃。棂星门是孔庙内特有的建筑,有广育英才的寓意,三座棂星门不仅使我想起昆明鸣凤山那极为壮观精美的棂星门,而且还联想到乡贤们是不是殷切地期盼着当年的家乡人才辈出多多益善啊!应该是这样。

博山古镇旅游景点(寻迹博山古城)(4)

如果稍稍翻阅民国时期的最后一部博山志书《续修博山县志》,我们就会发现记载文庙的祀典不仅极为庄重具体,而且对于庙内的规制记载的同样恭敬详细。在近百人的圣哲先贤中,从祀的许多中国大儒董仲舒、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位列于文庙的东西庑内,想想当年真是一个先贤雅集的神圣之地。

后来的志书还载明庙内各位址的古松、柏、槐与银杏共计21株。据前些年的老人们讲,庙内的大树几个小孩搂不过来,可谓古木参天,绿叶成荫。

另一处是城隍庙。俗语说,阳间县官,阴间城隍。读过《聊斋志异》中〈考城隍〉篇,就可以想象城隍庙的气势与规模了。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城隍庙的规模。《颜神镇志》载:“城隍庙在南门内,东逼城。大殿三间,后室三间,左厨房二间,羽士居之。前左右廊各三间,二门一间,西土地祠一间,大门三间,外门向西一间。”有二门,可推测为两院,内外计二十间房屋分布在这个两个院落,一座小镇竟有这样规模的城隍庙,不免令人联想到老人常说的话:博山县小,城隍老爷大。大的意思是不是阴间的州府驻地?二是城隍庙的建成年代。

从记载看,颜神镇的城隍庙在明代已形成了这样的规模,这不由想到我曾去过的西安城隍庙,号称天下三大都城隍的西安城隍庙也是建于明代。我们地处山中僻壤的小镇竟然与中国的大都市几乎同时建起一座颇具规模的城隍庙,这是不是反映了当时的颜神已是经济文化已颇为深厚的一方沃土呢?

志书记载的城隍庙位址也很明确,就是现在的考院小学。“南门内”,石城的南门(龙泉门)是现在从第一医院下来的龙泉街与新建二路交汇处;“东逼城”,逼,是逼窄、逼近的意思。往东逼近城墙,即紧逼城墙的意思。有人可能异议:既然是“东逼城”,那靠近城墙的考院小学在哪里呢?

关于城隍庙的记载,此后的地方史志没有《颜神镇志》记载的详细,都较简略。但有两条侧面的信息足以引起对城隍庙庙址演变的推测。一是民国二十年(1932年)谭景文先贤编纂的《博山乡土志》载:当时的财政局位于原城隍庙演戏的场地;“公安局在城隍庙”(内)。二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续修博山县志》载:“考院,在县城内东南隅。”注意,这个位址明显与城隍庙的位置重叠!紧接的文字简捷明确,不妨抄录如下:“光绪元年(1875年)知县王维鹤同绅民创立讲舍五间,乐育堂三间,考棚六十间;大门、映璧、点名厅、鼓乐楼俱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邑绅即其地成立公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官公合并后逐渐改建。今(1937年)为县立考院小学校址。”

博山古镇旅游景点(寻迹博山古城)(5)

依据以上两则信息,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建于明代的城隍庙是不是座落在现在考院小学西部和区物资局宿舍东部的位址呢?城隍庙东部先是被晚清光绪年间成立的考院占据,后来考院又改为学校即现在考院小学占据了呢?城隍庙的其他部分,于民国时期又先后为当时的公务机关占用?

这时期的史料欠缺,但民间的传闻给予了相应的补充。我印象深刻的是,爷爷常讲,城隍老爷的每年两次出巡东西圩,旗锣伞扇、鸣锣开道,声势浩大。队伍中扮骑马官员的必须是有功名的人,扮囚犯的是许愿赎罪的人。扮囚犯要光着上身,五花大绑。某年三月二十四日出巡,却恰逢天气骤变,突降大雪,巡行人员冻得不轻。我小时候还听坊间老人们常讲,同时出巡的城隍奶奶看到路两边观看的人群中有好看的童男女,总要招几个留在身边。因而每次出巡后,总有几个孩子生病而殁(神有时也冤)。后来百姓议论较大,城隍奶奶就不让她出巡,据说庙中神像前还挂了幔帐。

无论是神或官,只要是不大受百姓欢迎,香火就受影响。所以,民间传说,民国的公务机关占用后,庙内神像或移或毁,日渐消失了。

印在大路上的遗址

这座石城当时建在东圩的哪个位置呢?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吗?有,不用看史料,只要沿着现在博山东城区的新建一路至新建四路慢慢地走一趟,你就很准确地沿着70多年前的石城墙根走了一趟。这座石城的规模,地方史志上有较明确的记载:绕城一圈五百一十八丈五尺(1726米),高二丈三尺(7.5米),内外均用青石砌筑。史志上虽然没有载明城墙的厚度,热心地方史的琴侠先生曾专门为此走访了亲历过的老人,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城墙约宽3.5米,城墙上砖铺地面。

古城不大,但如果想一下400多年前的建筑技术水平,当时需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啊!400年后,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的发展步伐必然要彻底踏平这座封闭式的城堡。于是,1950年,曾经屹立400年的这座石城从家乡土地上迅速地消失了。当年建筑这座石城,史料上说当地百姓用了三个月,对这个工期也有文史学者提出质疑。拆除这座石城没有见到有关的时间记载,但在70年前仍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博山古镇旅游景点(寻迹博山古城)(6)

据说,城墙的部分土石转为孝妇河两岸的河堤建筑, 一座完整的石城变为防洪畅通的两岸河堤,石城的遗址却又变成宽阔通畅的街市大道,真是取于民而用于民了。

博山古镇旅游景点(寻迹博山古城)(7)

更令人感到意外欣喜的是,这块土地上曾经的一座宏大而辉煌的历史名胜,它的遗址却是这样清晰地铭印在家乡这块清秀的土地上,不用从史料的深沉中钩沉,只要我们漫步在城区的道路上,我们就已走在那古老的城墙上……

遗址上勤奋的脚步

古城需要探讨的内容很多,因为我既不是这方面的学者,手头上的资料又极为有限,所以这篇小文写的很浅,许多地方仅是猜想。但我们家乡有两位老师近年在探讨和追溯古城历史的道路上,却始终是一步一印地迈着勤奋的脚步。

博山古镇旅游景点(寻迹博山古城)(8)

一位是琴侠(黄祖杰)老师。近年来,他在致力于家乡地域文化建设中始终不渝地探研乃至初步澄清了许多模糊的历史细节,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增添了许多甚有价值的资料,其中关于古城的建设、城门、城内的街道及主要建筑可以详见他已经发表的有关文章。

博山古镇旅游景点(寻迹博山古城)(9)

一位是胡国忠老师。75岁的胡老师自小生长于古城里。近年来,让后人记住当年旧城旧貌的一种朴素的历史责任感使他拿起笔来,凭着亲历和记忆,他先后手绘了《博山城区图》《博山城里(古城)图》等多种地图,博山旧城旧貌,读图一目了然。更为珍贵的是,博山旧城改造前的城里许多住户在这城里图上都有标注和较详的注解,这些手绘图将会日益珍贵。

博山古镇旅游景点(寻迹博山古城)(10)

当然,在致力于家乡文化包括古城历史文化的建设道路上,还有更多勤奋的脚步正在扎扎实实地迈进,在此,谨致深切地敬意!

文后的话:为了进一步对照文献核实城隍庙和考院小学的地理位置沿革,琴侠先生于8月10日上午冒雨到现场,与我一起查看。对琴侠先生的热诚支持,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地图为黄祖杰、胡国忠提供。向照片作者致谢。

【本文选自美食博山 特此感谢原作者】

,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