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仲由简介(仲由为什么叫子路)

趣找知识 2023-05-17作文素材
本文节选自《孔子传》作者:毕宝魁>仲由简介(仲由为什么叫子路)在教育中,理论往往是空泛的,但对于现实生活中发生事情的评判则往往最富有启发性。孔子的弟子们

本文节选自《孔子传》

作者:毕宝魁

>仲由简介(仲由为什么叫子路)

在教育中,理论往往是空泛的,但对于现实生活中发生事情的评判则往往最富有启发性。孔子的弟子们就是在这种日常遇到的具体事件中,通过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悟出很多道理的。

鲁国有规定,如果能够在其他诸侯国带回本国在战争中被对方俘虏而成为奴隶的人,就可以在国家府库领取一定的补偿金。当年,鲁国与之发生战争最多的国家便是齐国,仅齐灵公时期就发动了五次和鲁国的战争,这样鲁国人被俘而成为奴隶的人在齐国便最多。

子贡出使到齐国,赎回来五人,却推辞不领取府库的补偿金。弟子们纷纷赞美,夸奖子贡高风亮节云云。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

孔子的意思是说,子贡这样做是错的。因为圣人做事,就可以移风易俗,可以引导教育百姓效仿学习,并不是仅仅自己做就可以了。如今鲁国穷人多而富人少,子贡这样做之后,赎人接受府库的补偿金就好像不廉洁了,而赎人是需要成本的,没有钱用什么赎人啊?从今以后,鲁国人便不会从其他诸侯国往回赎人了。——这是真知灼见,鞭辟入里,我第一次看到孔子的这些说法后便从内心深处产生极高的敬佩之情。

有一次,子路路过一个大水池,突然传来小孩求救的声音,原来有个小男孩落水了,正在挣扎。眼看小男孩往下沉,子路连衣服都来不及脱,只是把外套一撇就扑通跳下去了。当然,子路水性很好,体力壮,救一个小孩很轻松。

终于,小男孩得救了。小男孩的父母闻讯赶来,见儿子得救,千恩万谢,又是鞠躬又是作揖,还连忙回家牵了一头牛来送给子路表示感谢。那种诚恳的劲头让人无法推辞,子路见对方诚心诚意,便欣然拉着牛回家了。

这件事在社会上和弟子们中都传开了。弟子们评论不一,就来向孔子请教,都急于等待老师的评判。

孔子说:“仲由做得对。见义勇为,此儿才得救。如果没有仲由此举,此儿可能溺水而亡了。父母是从内心感激,才用牛来表示感谢。仲由如果坚决不收,对方则会感觉永远欠情,而仲由收下,双方都心安理得,也成全了对方知恩图报的美德。以后,鲁国再有小孩溺水,一定会有人去救。人们交往,除诚心外,也要有适当的物质交往,才是人性之妙处。”

于是,弟子们恍然大悟。仲弓说:“子路救人在前,并不是为了牛。父母送牛在后,发自肺腑,可谓两得之也。子路值得敬佩,父母也值得赞扬。”

孔子说:“雍说得对!”

孔子后来做了大司寇、摄相,便有了采邑,即一定的地盘。孔子指派弟子原宪(字子思)全权管理,然后给原宪发放俸禄“九百粟”。

原宪推辞不要,说什么也不留。孔子很严厉地说:“不许推辞。你如果不需要这些钱,可以去救济你的亲朋和邻居!”原宪不敢不要了。这是《论语·雍也》的内容,原文是:“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这里我们只需思考一件事,就是孔子求实的精神和按劳付酬的观念。既然原宪做事付出了劳动,那么就要按照劳动支付相应的报酬,应该给多少就给多少,不能因为是老师就无偿占有弟子的劳动。如果实在不需要那么多报酬,也可以拿来救济邻居和亲人。

这其中大有深意,即每个人只要对社会或他人作出贡献,就应当心安理得地领取相应的报酬而不应当不取。如果付出劳动而不取报酬,这样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或不具备示范意义。因此,子贡出使诸侯国赎回鲁国人,没有按照规定领取府库的补贴金,孔子不但没有表扬反而批评了他,道理就在这里。该得的就得,不该得的不苟取,一切以合理、公平为原则。这是孔子秉持的思想在分配问题上的主要特点。

还有一件事也被记入了《论语·雍也》,原文是这样的:“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我们直接翻译过来简单分析一下:

孔子的弟子公西华到齐国去出使,冉有替公西华为他的母亲请求粮谷。

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二斗四升。”

冉有给公西华母亲八十斗。孔子说:“公西华到齐国出使时,乘坐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名贵的又轻又暖的裘皮大衣。我听说:君子只雪中送炭,不锦上添花。”

关于这里的“釜”“庾”“秉”究竟是多少,学者们说法不一,难以确定。但有一点应该肯定,三者之间是递进关系,而公西华母亲得到粟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

不过,有几个问题需要重点探讨:一是孔子当时是什么职位,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权力?公西华出使是代表国家、代表季孙氏还是代表孔子?如果是代表国家,公西华母亲的生活待遇则应当由国家负责,而这些粟具体从哪里支付?为什么孔子可以决定?这些问题有待于考证研究,因为这是关涉到对孔子和冉有思想的研究。

二是孔子在财物支出方面如何对待。“周急不继富”,是很仁德而有警世意义的。如果反过来说,就是“小人继富不周急”。不过,睁大眼睛看看尘世,这种现象不是非常普遍吗?

综合思考,孔子在物质利益的取舍方面评价是有标准的,这便是公平,即该得的就得,不必推辞,而不该得的分文莫取,不要贪。至于究竟多少算公平,其实每个人和社会都有基本的衡量,因此在物质利益的获取上最能够看出人的品质。概括来说,付出多索取少者为君子,付出少而索取多者为小人,巧取豪夺者为恶人。所以,孔子才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如果放纵用利益方面来引领社会,便会招致众多的怨恨。只有义永远高于利,社会才能够和谐。

ISBN978-7-5143-8758-2|定价:52.00元

本书是一部关于孔子的历史传记作品。作者毕宝魁梳理了古代典籍中有关孔子生平事迹的相关著述,以传记体的形式和简明浅近的语言,系统地书写了孔子的一生,力图让这位中国儒家学派的圣人的形象更清晰、更鲜活,并从孔子的言行中领悟其富有哲理的思想,从而观照现实中我们自身的言行。

由毕宝魁和尹博联合编著的《孟子传》即将出版,敬请关注!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