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师生关系在教育关系上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的教育关系)

admin 2022-05-18教育资讯
本文约5200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导语本文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向明先生为教育学院毕业生所做的演讲,文中既有作为教师的“困惑”,也有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成果与智慧,更有一位著名学者透过师生关系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知。理性又有亲和力的演说,阐述着深刻又动人的教育理

然而,当我让学生靠近我时,我又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我很难再用高标准对他们严格要求。我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变得过于亲密,一些学生认为我对他们而言“亦师亦友”,有的人甚至认为我就像他们的“母亲”,在他们学业不达标的时候应该理解他们的困难,或给他们以“特殊照顾”。


这将我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由于关系密切,我能够切身地体会到他们的难处,有时甚至是心痛地“感同身受”。我也明白,学生是“人”,是完整的人,而且是发展中的人,还在成“人”的路上。

他们都有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学业之外的困扰,对他们学习的评估需要放入其人格的整体发展以及所处的社会情境中综合考量。

但作为一个“学术守门人”,我有自己乃至机构的学术标准和判断原则。如何在复杂的社会情境和人际关系中坚守自己的学术底线,如何“狠心”地督促如“孩子”般的学生们达到要求,于我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再次体认到,师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因为朋友在身份上没有高下之分,在利益上没有直接勾连;而师生关系是有边界的,教师身负着促进学生成长的责任,而学生需要“恰到好处的挫折”。

回看这三对两难的困境,自由与规训体现的是教育标准的设立与生命成长规律之间的张力,平等与差序涉及的是教育资源与权利的分配问题,亲密与疏离关乎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距离的调控。

表面上,它们都可以归入“师生关系”的范畴,但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直指教育的标准、教育的权力以及教育的载体,它们都与教育的本质息息相关。


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灵魂的相遇,是教师作为文化传统的代言人,通过人际交往影响下一代年轻人成长的事业。教师工作有一定之规,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学生却有自己自由发展的意愿、冲动和能力,与教师的标准不一定一致。

此外,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性向、习惯和发展势头,而教师拥有的资源是基本恒定的,他们应该根据什么标准来形成资源分配的规则?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又来自哪里?

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由于与教师有比较类似的人格特质和行动风格,容易与教师建立较密切的关系,也就容易得到更多的关照和资源。

然而,过于亲密的人际关系往往不利于教师施教,特别是当教师的标准与学生的自由意志发生冲突时。但与学生保持疏离的状态也不利于教师施教,因为此时教师很难走入学生的内心,也就无法达到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目的。

那么,这些两难到底应该如何平衡?

很显然,我们需要普适性价值标准。我们都需要“伟大事物”的导引,都要有对传统的敬畏之心,而自律与规则便会油然而生。

目前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怀在浇灌双方内心中的什么种子。如果是人心的贪、嗔、痴,就是不恰当的;如果是慈悲和智慧,就是有益的。

然而,话虽这么说,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特别是在现在这么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特别是我们教师与学生生长于不同的年代,对人生、对教育,甚至对普适性价值可能都有非常不同的理解。

总之,教育是一个充满了悖论和两难的事业,因为生活和生命本身就充满了悖论和两难。教师必须面对、接受并处理这个职业中很多相互对立又并存的特征。

比如,教育既是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又是一项公共的事业,既要推崇“为人之道”,又要为社会输送人才;教育既需要学生的自我管理,也需要成人的外部控制;教育既应该尊重学生琐碎的“小故事”,也应该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教师对学生既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又需要适当地保持距离;教学既需要规定性,又需要创造性等。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