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2021有关高校教育时事政治(教育时事政治最新2021)

admin 2022-05-18教育资讯
#1“双减”成败关键在于校内教育能否满足差异化教育需求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这是一个对教育治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方向性文件。在某种程度上,此次双减,首先是做加法,即提高校内教育质量,让学生不必去校外培训机构,最终实现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的目标。因此,与以往把学生赶出校园不同,这次我们也大幅度纠偏:采取了各种措施把学
预示着未来新高考改革方案基本稳定为“3+1+2”模式。


此前,第三批高考改革地区平稳落地,这也代表着高考改革大规模推行至中西部与考生大省。与第一批、第二批不同,第三批改革方案已经调整为“3+1+2”。为有效解决功利选科造成的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问题,将物理与历史设置为限选科目,2选1后,才能在剩余四科中选择2科。


第四批乃至未来仍然坚持“3+1+2”模式,并不意味着无视化学选考人数下降的问题。早在7月份,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这就意味着,未来新高考改革,无论是“3+3”,还是“3+1+2”,新高考改革地区都将执行这个文件。根据这份文件,大学根据培养要求,进一步收紧了学生的选考要求,理工农医等61个学科门类中,55个需要同时选考物理+化学,即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原则上都要求选考物理和化学。因此有人评论说,新的指引目录让多数理工科事实上变成了“3+2+1”。


中美博弈,技术背后就是人才。什么人才?首先是理工科人才!


#5

艺考

公平公正仍然是招生第一诉求


9月24日,教育部宣布艺术与高水平运动员招考新政。这是继3年前推出艺考新政后,再次推出新的改革措施。考虑到高考政策3年早知道,这等于是连续推出艺考新政。


艺考新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提高文化课成绩要求。在2019年给艺考设置文化课门槛要求(75%或70%)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在录取中,文化课占比不能低于50%,彻底改变了专业测试为王的录取规则。第二,在力推省级专业课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专业课校考。所有考生都需要先参加省级统考,然后有校考资格的学校才能在此基础上选择4-6倍于招生计划的考生参加校测。第三,进一步加强考务管理,取消了跨省校考。


这一系列政策的核心,显然是在全面严管压缩高校在专业测试上的自由裁量权,而目的,则是最大程度保障公平。当然,提高文化课的要求,也是从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出发。


从招生改革上讲,目前的招生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应该推行综合评价,即需要扩大学校自由裁量权。但从招生实践上讲,一旦偏离统考与文化课考试,公平公正就成为招生的第一诉求,于是不得不压缩和管控高校的自由裁量权。


#6

体育中考

体育提高分值,美育进中考引争议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落实新课改,新课纲,近年中考改革中,普遍增加了体育分值,比如云南体育分值达到100分,但物理仅有50分。近期北京的中考体育改革也把体育分值提高到70分。为提高学生与学校对美育的重视,相关部门负责人也提出,希望在中高考中增加美育考试科目。


提高体育分值、增加美育考试,引起了舆论的关注。核心的争议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体育、美育个体差异较大,并不合适作为升学考试的科目,否则会存在公平的问题。第二,重视体育、美育,绝不是通过考试这种功利的手段去引导,容易产生新的应试教育。


在中国国情文化下,不考试,就不重视。因此进中考也是迫不得已。


出发点是好的 ,但在落实中我们需要把握好体育、美育作为引导性考试的定位,不宜强化区分度的定位。换句话说,需要让大多数人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平均分逼近满分,这是和其他文化课完全不同的,家长也不必太焦虑。


#7

家教

《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减负也需要家长归位


《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出台,“家教”的重要性首次在法律层面得到确认。其实家教一直是孩子成长与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方,作为双减综合施策的方向之一,家庭教育认知与水平的提高,也一直是双减成功的重要一面。


“学区房”这个词是美国的舶来品,为什么好学校要用房子来衡量?其实学区房背后反映的是优秀家长的聚集。一方面是遗传,但更重要的是家教,是对孩子从小良好行为习惯与三观的培养,比如用心、认真、自律等等。面对一个自律的孩子,我们还需要担心他的学习吗?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