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江阴一对一教育培训参考价(江阴一对一辅导班)

admin 2022-05-19教育资讯
9月初,第17000个被找到的走失者回家了。他是石家庄辛集市的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五旬男子,在离家100多公里的井陉县被找到。这得益于一条寻人弹窗信息。今日头条已经发送14万多条这样的寻人信息,成功找回17000个走失者。


1960年左右江南大饥荒,3岁的贺献林被父母送出家门,辗转来到河北邢台,被一对夫妇收养长大。“你就是个野种!”小时候,贺献林就知道,自己是抱养的。


“亲生父母是谁?为什么送我出去?送走我就没有找我吗?”22岁,他开始寻亲。找到自己的名字,找到父母,找到家乡,摆脱“野种”的标签,是他毕生的夙愿。


1998年,贺献林忍不住向养母问出了自己的身世——“你是南京福利院送来的,编号是3,名叫白太。”养母说,当年一列火车拉来300多个孩子,养父一眼选中他。当年大饥荒,江南有很多被送走的孩子,被称为“江南弃儿”。


张家大哥(左)和贺献林


知道身世后,贺献林四次南下寻亲。第一次跟随几十名河北的“江南弃儿”到南京,很多弃儿在几百人的寻亲大会上认了亲。他坚持DNA鉴定,没有认上。


此后不久,贺献林又连续组织了3次寻亲,从邢台到南京、合肥、江阴等地。坚持南下,坚持与9家疑似亲人做DNA鉴定,在几十个寻亲群中从活跃到静默。


为了寻亲,他前后花掉4万余元,没有结果。


2021年初,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在抖音上发布了一则寻亲启示。一个网友说,“很像南京江宁张家人”。5月7日,志愿者据此当地多方走访。晚上,贺献林就接到了他们的电话。


鉴定结果一出,贺献林说,40年踏破铁鞋无觅处,如今,“人在家中坐,亲从天上来”。


华人寻根

“一扇墓碑,就是一本小型家谱”


林依婷家族找了中国亲人20多年。


清末民初,曾祖父带着两个弟弟下南洋到马来西亚谋生,从最初的小杂货铺起家,到有了多家铺位招商出租,闯出一番事业,也在当地开枝散叶。林依婷已经是第四代华人了。


潮汕人素有“留一个在家乡拜祖先的传统”。曾祖父兄弟三人商议后,决定一人回潮汕照看老家,两人在外各自打拼。


曾祖父一家人的照片


二战结束后,东南亚很多地区脱离西方殖民统治,独立建国。侨居海外的华侨面临身份认同的抉择,许多人已经在当地扎根,选择成为新兴国家的国民。


林家两兄弟分别加入马来西亚、新加坡国籍。彼时,时局动荡、交通不便,三兄弟逐渐淡了联系。2000年,国内外亲人通过一次电话后,再也没能联系上。


国内外亲人有过的书信来往


林依婷很小就曾在祖墓上看到过“世居广东省潮安古楼乡”的字样。长大后她才明白,那是血脉印记、家族根系。在墓碑上,海外华人离世后,会尽量多地刻写往生者的家族信息。


“一扇墓碑,就是一本小型家谱。”他们希望通过一扇扇墓碑,指引后代找到“回家”的路。可是,依据这些“家谱”,林依婷没能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确切的老家信息。


直到今年6月10日,许多潮汕地区今日头条用户收到《为了寻回家族在潮州的根,马来西亚第四代华人为此查遍网络资料》的手机弹窗。


当晚,头条寻人的合作伙伴“梦归潮汕”寻亲团,就帮林依婷找到了堂哥林卫揆。


结语


头条寻人于2016年2月上线,至今已运行5年多时间。17000次找到中,年纪最大的走失者已有101岁高龄,最小走失者是仅3个月大婴儿。


除了以上几个故事,大多数是人群中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走失的阿尔茨海默症老人,与父母闹脾气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的少年,还有在全国各地救助站无家可归的人们......


每一次团聚,都是工作人员试一试的决心,好心人、普通人的随手转发扩散,寻亲人无法磨灭的对家庭团聚的执念,共同促成的。


希望这样的团聚多一点,再多一点。


#17000个失散家庭的团圆路#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