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如何看待本科专业教育(对本科教育的看法)

admin 2022-05-17教育资讯
专业与通识:既要深度,也要广度光明日报记者柴如瑾光明日报通讯员陈炜漫新学期伊始,关于专业的讨论在大学生中又热了起来:大一新生因对即将学习的专业感到陌生而咨询师长,大二学生考虑是否有必要转入一个更喜欢或更热门的专业,大三学生纠结考研要不要跨专业,大四毕业生思考找工作要不要专业对口。

专业与通识:既要深度,也要广度

光明日报记者 柴如瑾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炜漫

新学期伊始,关于专业的讨论在大学生中又热了起来:大一新生因对即将学习的专业感到陌生而咨询师长,大二学生考虑是否有必要转入一个更喜欢或更热门的专业,大三学生纠结考研要不要跨专业,大四毕业生思考找工作要不要专业对口。

“虽然我向往金融专业,但因为从未接触过,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刚刚进入大学的张华(化名)之所以选择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看中的就是学院入学时不分专业,先接受为期一年的小班通识教育。“这样可以让自己知道真正想读的专业,以后也不会有遗憾。”

这些关于专业的疑问与困惑,虽然在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与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模式为主的现状密不可分。那么,大类招生、通识教育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我们该如何看待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又该如何实现两者的平衡与融合呢?

专业教育知识结构单一的弊端凸显

“专业学习对市场的把握存在较大偏差。”暑期刚刚结束在广告公司实习的浙江某大学广告学专业学生王亮告诉记者,“实习学会了运用第三方网站监测、分析甲方及竞品广告的投放数据,并制作报告。但在校内学习中,大多还是采用‘熟人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和分析市场,较为落后。”

一位来自云南省曲靖市的天津财经大学2021级新生在学院准备的中国地图上标注自己家乡的位置。刘东岳摄/光明图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当前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们比较集中地提到了“过窄过细、重理论轻应用、与就业脱节”等问题。

“我所在的机械工程系,专业教育缺乏专长与特色。比基础,远不如数理基科,比专业,又不如航院、车辆、电机之类。”北京某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大三学生余闲告诉记者。

“要培养深度,也要涉猎广度。”浙江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大三学生宋一天(化名)说,当专业划分过细,学生囿于各自的小圈子,将难以把知识联系起来,并缺乏从比较广阔的视角思考、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东部某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学生李鹏分享了自己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4门专业基础课、23门专业必修课和23门专业选修课。他认为,“这些课程普遍存在内容不全面、落后于时代潮流等问题。”

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在校图书馆看书学习。陈胜伟摄/光明图片

专业教育的传统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仿效苏联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建立起专业教育模式。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综合性院校明显减少,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得到大力发展,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相继设立。

“在当时,这一模式的培养目标与生产部门直接对口。”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向明曾撰文分析,“专业教育”模式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为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该模式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弱点也日益发展为比较严重的弊端,甚至影响到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创造的需要。毕业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需要开阔视野,关注、利用其他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才能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应对职业经常变换的挑战。

通识教育本科教育改革的探索方向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原来过细过窄的‘专业教育’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高校的重视。”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院长王晓骊指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最主要的优势表现在于比较完备的顶层设计和制度配套。”

据了解,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采用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本科教育模式,把通识教育作为学生大类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没有实行大类培养的高校,也将通识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设置相应的通识学分,开设足量的通识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修读要求;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则依托实体制书院,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通识教育,也颇具特色和成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