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中国式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式教育理念)

admin 2022-05-19教育资讯
石中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演进教育强国★★★★★教育担负着价值传承、价值规范和价值引导的任务。价值观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教育都离不开价值观教育。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是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正

在上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这一时期我国相继颁发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1952)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1952)等政策文件,确定了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具体目标,可总结概述为以下三点。第一,引导中小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热爱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养成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工人阶级的阶级观念、群众观念和集体观念。第二,使中小学生具有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核心的国民公德意识,特别强调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第三,培育中小学生具有诚实、友爱、勇敢、团结、互助、刚毅、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和尊老爱幼等优良价值品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即所开展的价值观教育的具体范畴。为实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制定的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时期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强调为人民服务、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和遵纪守法等品质。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教育毫无疑问成为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旋律。《共同纲领》明确指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国放在基本公德意识要求的首位。20世纪50年代初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以抗美援朝为中心展开,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树立国际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自1957年毛泽东提出新中国教育方针以来,“有社会主义觉悟”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重点强调的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所谓“有社会主义觉悟”是指“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政治上、思想上不断求进步;要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培育新的政治价值观是这一时期价值观教育的突出特色,也是鼓励人们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

第二,培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立场。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时,就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44年为悼念因炭窑崩塌而牺牲的张思德,毛泽东作了题目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详细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内涵,并在1945年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1949年《共同纲领》进一步明确“为人民服务”是国家建设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价值观。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我国每年开展学习雷锋系列活动,核心是培育中小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第三,这一时期我国还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培养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情感是区别新旧教育的重要标准。社会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完全不同于旧社会奉行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价值哲学,而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钱俊瑞1954年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中心问题,社会主义基本精神是劳动,不劳动不得食,按劳取值是社会主义原则。”1963年出台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指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克服轻视体力劳动者的观点,同时学习生产知识和技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因此一直被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原则,只不过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错误解读。

第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也是这一时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历来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传统美德继续得到发扬。1952年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为肃清学校浪费现象、树立廉洁节约新风气。1953年全国推行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运动。1956年,毛泽东指出“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唯有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才能够通过艰苦奋斗几十年实现国家富强。1958年,我国开展反浪费反保守运动,大力倡导学生进行勤工俭学。

 3/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