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2022年北京还有贯通教育吗(2021北京贯通培养)

admin 2022-05-18教育资讯
聚焦职教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获悉,2022年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贯通培养学制为7年,其中前3年为中职教育阶段,中间2年为高职教育阶段,后2年为本科教育阶段。前5年在职业院校学习,后2年在本科高校学习。以下为《通知》的具体内容:图片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22年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通知京教职成〔20
采取“入学即入职,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科学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5.高本贯通项目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文化教育阶段后,在进入专业教育阶段之前可申请调整专业,具体方案按照各校相关规定执行。中本贯通项目的学生原则上不予调整专业。

(三)学籍注册

1.高本贯通项目的学生,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注册为所在高职院校学籍,本科阶段注册为合作本科高校学籍。

2.中本贯通项目的学生,中职阶段注册为所在中职学校的学籍,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注册为合作本科高校学籍。

3.贯通培养各项目的学生,在中职阶段执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在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执行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费收取和学生资助相关事宜在不同教育阶段分别按照各阶段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4.依据学生个人意愿,允许学生在完成中职或高职教育后选择毕业退出本项目,由学籍所在学校颁发相应学段毕业证书,毕业后学生不再具有贯通培养资格。

(四)转段升学

1.贯通培养学生在完成上一阶段学业后,经考核达到转段升学条件者,可升入下一阶段学习。

2.从中职到高职的转段升学工作按照各院校制定的相关规定执行。从高职到本科的转段升学工作纳入“专升本”范畴,按照市教委当年印发的贯通培养专升本转段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执行。

3.未能通过转段升学的学生,符合留级条件的,可选择留级到本学校下一届开设相同或相近专业的班级学习,如该校下一届未开设相同或相近专业,应从当前所在学校毕业;学生留级一次后若仍未达到转段升学条件,应从当前所在学校毕业。对不符合留级条件的学生,由当前所在学校按照学生当前所在学段的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4.学生在校期间如因个人原因提出转学,将视为自愿放弃贯通培养资格;如因个人原因提出休学,按照相应学段学籍管理规定,对符合复学条件的学生,可转入该校贯通培养下一届开设的相同或相近专业学习;若该校下一届不再承担贯通培养任务,则不再为学生保留贯通培养资格。

5.学生在校期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且品德优秀者,经所在学校申请和市教委批准,可免试转段升学。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保障

1.市教委成立贯通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处室按照责任分工指导相关院校做好贯通培养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委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统筹协调贯通培养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各区教委要加强对招生工作的领导,做好初中应届毕业生的升学辅导工作。各相关院校要认真做好招生宣传和政策解读。北京教育考试院要研究制定招生录取办法和转段考试办法,认真组织实施。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要配合市教委做好政策研究,加强对贯通培养开展质量监测。

3.各校在项目实施过程所需经费,依据市教委和市财政局制定的有关规定予以保障。

(二)完善机制建设

1.落实主体责任。各校要成立由主要校领导担任组长的贯通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贯通培养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提交校长办公会、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

2.稳定合作机制。合作院校双方要明确专门机构,围绕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师资建设、学生管理等建立定期业务沟通机制,加强对招生录取、教学考核、转段升学等环节的管理,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转段升学办法。后段院校原则上每学期须向前段院校派出教师讲授或指导合作院校教师讲授核心课程,制定专项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指标,监督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3.深化校企合作。合作院校要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合作企业全面参与到贯通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实施与评价,将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4.探索共享机制。支持结对院校加强课程、教材、教师、实验实训基地等共建共享,尤其是在宿舍、场馆、图书等资源方面加强共用,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机制,强化贯通培养共同体意识。

(三)加强监测评估

1.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建立贯通培养项目管理年度报告制度,由职业院校牵头、会同合作本科高校于每年12月底前向市教委提交该年度项目实施报告。市教委将组织专家对各校承担贯通培养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运行、人才培养质量、合作机制运行等进行监测评估,评估意见将作为学校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的重要依据。将本科高校(含职业教育本科)招收中高职贯通培养毕业生情况作为市属高校分类发展的重要因素,纳入市属高校分类发展考核监测体系。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