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大学心里健康教育活动有哪些(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活动)

admin 2022-05-18教育资讯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加,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关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常态化作为发展目标,要求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推进。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需要,迫切需要一些本土化的理论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医药文化扎根于中华大地,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加,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关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常态化作为发展目标,要求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推进。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需要,迫切需要一些本土化的理论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医药文化扎根于中华大地,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预防疾病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以“和合”思想为核心,以“融汇”为特征,具有“简、便、验、廉”的优点,在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含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一)心理健康含义

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986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郭念锋教授提出十条标准:周期节律性;自信心;暗示性;意识水平;社会交往;心理活动强度;心理自控力;心理活动耐受力;心理康复能力;环境适应能力。

根据国内外各专家学者的观点,我觉得,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协调统一,并能做到自身内、外环境与社会相适应。在此基础上,完善自身人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悦的情绪。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为首要标准,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三观正确为重要标准,是人们最根本的精神支柱;人格完整是核心标准,是心理健康处于稳定状态的前提条件;情绪健康为状态标准,是进行自我控制与调节情绪的决定因素;人际关系和谐及适应社会生活为必需标准,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作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内部对自我有明确的认知,外部对周围环境有良好的认识,能以有效的办法应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还能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不良情况产生的原因

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身心健康已成为大家关注的主要话题。其中,处于青春期中后段的大学生们,正面临着摆脱对家庭依赖和独自面对社会大小事务的阶段。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融入新的环境;如何面对考研与就业等等,都成为他们需要思考并面对的问题。而事实是,有许多大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并规避这些问题,从而感到疑惑和茫然,有些甚至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心智逐渐发育成熟的重要阶段,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我省某高校近三年以来相关心理测试、调查问卷及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分析,主要表现出以下状况:1.对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易出现失眠、精神敏感等症状。2.自律性较差,极易对网络游戏上瘾,甚至出现厌学或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3.恋爱关系处理不当易出现偏激、固执等心理问题。4.部分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容易出现自卑情绪。5.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面对考研与就业压力,对下一步的规划感到迷茫,或面对同行业的竞争者感到畏惧或萎靡不振。

(二)不良情况产生的原因

1.原生家庭方面

大学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与原生家庭的教育环境或教育方式息息相关。一方面,畸形的生长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举止,并对其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如家庭暴力、父母偏爱等,这些不正确、不平等的对待方式不仅将孩子置于不利境地,也将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打破。另一方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于严厉或过度放纵的教育方式都是不恰当的,现今比较常见的“保护伞式教育”其实是在扼杀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这种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往往不具备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具有奠基作用。

2.后疫情时代的影响

新冠疫情之后,很多学生在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方面出现问题。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模式使部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原形毕露”,他们在一次又一次考试中失去信心,强烈的落差感使心理问题应运而生。防控常态下,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并开展教学工作,但是校园防控实施的封闭化或半封闭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学生与校外环境基本处于隔离状态,部分学生面对校园环境出现陌生与压抑的不适感,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变弱,容易产生心慌焦虑等问题。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