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筑材教育济南分校区(济南建材学院在哪里)

admin 2022-05-17教育资讯
清乾隆元年(1736年)《刘氏祖茔创修碑记》载:"吾刘氏始祖,初自枣强迁居益都之颜神镇,延至吾十一世祖讳坐绪,于明景泰年间,自颜神迁居龙堂庄之西麓。"据此,当建村于明代。清嘉庆四年(1799年)《护林碑记》、清光绪五年《修路碑记》、民国四年(1915年)《古槐碑记》均载村名为"龙堂庄"。清乾隆

清乾隆元年(1736年)《刘氏祖茔创修碑记》载:"吾刘氏始祖,初自枣强迁居益都之颜神镇,延至吾十一世祖讳坐绪,于明景泰年间,自颜神迁居龙堂庄之西麓。"据此,当建村于明代。清嘉庆四年(1799年)《护林碑记》、清光绪五年《修路碑记》、民国四年(1915年)《古槐碑记》均载村名为"龙堂庄"。清乾隆八年(1743年) 《续修淄川县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龙堂"。

据村里老人讲:村处草峪岭东麓,岭似青龙,尾上头下,其下又分两岭,象两龙须,村在两岭之间,初名"龙藏庄",后演变为"龙堂"。

龙堂村背后重重群山,脚下是一条峡谷,峡谷的源头正是古老齐长城蜿蜒逶迤的山岭。据说这一带古据齐鲁要津,风门道关这一段齐长城以山为城,现存城墙遗迹虽不算是多么牢不可破的堡垒,却是齐长城修建的最早一段。

龙堂村的铺路石都不是一般的石头,有的雕花,有的有字迹,有厚重历史感。

2016年11月09日,人民网发布消息:住建部拟将1602个村落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就包含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的龙堂村。


航拍的龙堂村,还是比较完美的。只是国庆节走进的龙堂村,一直想等红叶红的时候来航拍,又怕那时候没有时间过来。

走进村子,原来为了拍村子全貌,必须绕道很远的地方。现在是航拍,方便了很多。走进村里,就是先去村里了解一下,拍曾经的学校。

这里应该是最初的学校,两间教室,最西边的不知道是什么,里面还有石头支撑起来的架子。另外两间都有黑板,因为门都锁着,所以进不去,只能从破了的窗子伸进镜头拍一组。

东边教室门口上方的五星。

教室里面的黑板。

中间教室门口上方的石刻五星和红旗。

第二间教室里面的黑板。

最西边教室门口上方的五星。这样的五星,也可显示石匠的高超凿刻技术。

这教室,像极了我小时候上学的教室。同样的两间教室,最西边是办公室,有两个老师在里面办公。那时候,感觉,这个里面是最神秘的地方。

两个老师负责五个年级的教学,一个教室三个班,也就是三个年级,一个老师负责两个班。老师最先给一个年级布置作业,然后教另外一个年级,最后教第三个年级。

那时候,老师在我们孩子眼里,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记得母亲送学校的第一天:他老师,孩子惹你生气,使劲打,回家我会再打……。这句话,深深印在心底深处,所以,那时候,我们确实调皮。

被老师教鞭抽的次数不少,回家挨揍的次数也不少,但从没有一个会埋怨老师的。家长见了老师,还又赔情道歉。

现在,回到老家,见到小学时候的老师,依然是心生敬畏。依然毕恭毕敬地喊老师。

这样的二层石头房在走过的村子里,司空见惯,但总是为古人的高超建筑技术折服。其实,家,养育了背井离乡的一代人,也留下这一代人的乡愁。老屋上的一草一木,每一块石头,每一条灰泥缝,都记载了父辈深沉的爱。

这是村子最下边的住户,也是离沟底最近的一家。因为坡度大,外面修筑了高高的石墙。还有一位老人家再次居住,老人拄着拐杖,佝偻着身子前行,只是静静地拍了一张老人家的背影。因为是国庆节去的,3号以后就是连阴下雨,不知道老人家满院子的玉米怎么收拾的?

现在人们都已废弃了生养自己的老屋,徘徊在城市生活圈的边缘,融不进,离不开。背负着半生的房贷,过着自以为光鲜生活,其实背后的酸痛,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会去舔舐只属于自己的寂寞和乡愁。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