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国外教育感动视频(感动国外的中国视频)

admin 2022-05-19教育资讯
“功勋外教”的七十余载中国情——追记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吴雪莉光明日报记者王胜昔光明日报通讯员王文君教育家、“十大功勋外教”获得者、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吴雪莉,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7日凌晨4时在开封逝世,享年96岁。噩耗传来,全校同哀。河南大学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沉痛悼念吴雪莉先生”的

“功勋外教”的七十余载中国情

——追记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吴雪莉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文君

教育家、“十大功勋外教”获得者、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吴雪莉,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7日凌晨4时在开封逝世,享年96岁。

噩耗传来,全校同哀。河南大学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沉痛悼念吴雪莉先生”的官方消息后,一时间评论刷屏——“生于美国,把大半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一张洋面孔,一颗中国心,一世河大情”“老师您安心地走吧,您永远活在学生们心里”等饱含深情和不舍的留言,瞬间铺满了留言板,引发网友集体悼念的浪潮。与此同时,吴雪莉先生的辞世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被各大媒体相继报道,深切缅怀。

品格高洁,为人师表,成就卓著,垂范后学。这位扎根中国大地70余载,耕耘杏坛一辈子的华籍美人吴雪莉,用她的中国情爱国心、她的敬业担当、她的坚守奉献,诠释了一代河大宗师的风骨和典范。她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她的青春芳华永远留在了河南大学。

一面国旗世纪情缘

1925年7月15日,吴雪莉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的斯密士堡市,幼年的艰苦岁月锻造了她坚忍的品格,培养了她丰富的精神世界。她对幸福安稳家庭的美好憧憬,像一颗种子在内心深处埋下并生根发芽。1938年,缘于斯诺的《西行漫记》,13岁的吴雪莉初次了解到中国,便十分向往这个神秘古老又爱好和平的东方国度。1945年,20岁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农学院的吴雪莉与来自中国农业部的特派留学生黄元波举行了简单热闹的婚礼,次年,她便随丈夫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轮船驶进上海港已是凌晨时分。吴雪莉扑到栏杆旁,兴奋得涨红了脸,借着晨曦急切地望着这个陌生却又莫名亲切的东方神秘之邦”,从此结下了她与中国长达70余载的不解情缘。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吴雪莉排了很长时间的队,终于买到了一面五星红旗,珍藏至今。每年10月1日清晨,吴雪莉都要在家门口悬挂起这面中国国旗,以实际行动表达她对中国的真挚爱意。

1975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50岁的吴雪莉如愿加入中国国籍。她十分珍视自己身份的转变,常常用带着洋味的开封话强调自己“已经是中国人了”,而不是“外教”。

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来到中国的70多年里,吴雪莉被人无数次问过“你为什么要留在中国”,她微笑着回答:“因为这里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她的血液里流淌着浓厚的中国情结,她总是饱含深情地说道:“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我爱这里的人民。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当被问及是否还要回到美国,她总是毫不犹豫地说:“不走了,这辈子就老在这里了。我的骨灰,将来就撒在黄河里。”

文明互鉴当起“红娘”

1957年,吴雪莉受聘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成为外语学院的一名英语教师,也是学校的第一位外籍教师。她热衷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主动担负起“向不了解情况的外国人介绍中国”的使命,更好地介绍、展现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

1958年,伦敦出版社出版了吴雪莉撰写的一本描绘社会主义日常生活画卷的英文小说《中国一条街》,书中讲述了一名住在中国的西方人对古老中国的新奇认识和新鲜感受,吴雪莉以她独特客观的视角看待中国社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和亲历者。此外,她还为伦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翻译了45万字的材料,为《陈云文选》翻译了初稿。

每次回美国探亲是吴雪莉最忙碌的时期,介绍、宣传中国的情况成为她的主要工作。吴雪莉曾在美国10个州14所大学访问讲学,每到一处,她总是如数家珍般宣传中国的历史文化、山水风光、社会变迁,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沧桑巨变娓娓道来,将她生活的这片土地介绍给大洋彼岸的亲人,让黄河边的河南大学为人们所熟知。

吴雪莉被中国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苦菜花》反映出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深感动,主动接手了小说的翻译工作,一行行清丽的英文从她笔下流淌出来,流向对中国还不熟悉的西方读者,增进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与认识,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