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教育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出版社(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admin 2022-05-20教育资讯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与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陈恒舒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使用以来,其新特点、新变化一直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而其中的文言文部分又是大家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但从笔者近年来外出培训、回访的情况来看,很多语文教师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文言文篇目、注释的变动上,对于教材的编写理念则不甚了了,在教法上我行我素,难以将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

比较异同,勾连古今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同源而异流,二者既密切相关,也存在差异。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勾连认识到二者的差异和关联,同样有利于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提出:“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⑦]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这个方面已经有所留意,主要体现在课后的文句翻译练习和词语解释练习中。

文句翻译是教材文言文部分的常见练习形式,而这种练习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即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今汉语差异。如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的课后第五题:

参考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除了“留”之外,其余的四种方法都揭示出古今汉语在词汇、语法上的差异。

此外,文言和白话表达同样的内容,语言风格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八年级上册《三峡》的课后第四题就提示了这一点:

翻译课文的中间两段,把原文和自己的译文都朗读一遍,边读边体会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

《三峡》是一篇带有骈俪色彩的写景文字,其风韵神髓是无论多么精美的译文都难以传达的。在这里设置原文与译文的比较,其中是有深意的:用“译”证明文言的“不可译”。译文可以帮助理解原文,但绝不可能完全替代原文。这也是古今汉语差异的一种体现。

教材中的词语解释练习也不少,有时除了要求学生解释词义之外,还会专门提示他们留意词义的古今差异。如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的课后第五题: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些加点的词语在现代汉语里也都很常见,初学者看到这样的词语往往第一反应是按照自己熟悉的那个含义来理解,这样就会发生错误。此处专门作出说明,就是希望提示学生,阅读文言文时要留意词义的古今差异,避免以今例古

其实古今“异”的一面过去强调得很多,固然可以避免一些理解上的失误,但片面强调古今之“异”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学生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并容易由此产生对文言文的畏难心理。

为此,教材中也设计了一些题目,力图在古今汉语之间搭建桥梁。如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的课后第四题: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1. 故曰:教学相长也

2. 不独子其子

3. 男有分,女有归

4. 货恶其弃于地也

5. 盗窃乱贼而不作

题干中不仅要求注意“区别”,也提到了“联系”,意在提醒学生,仅仅关注词义的古今差异是不够的,区别只是一方面,联系是另一方面,找到这种联系,其实就是建立起词义的“关系链”或“关系网”,对于学生认识某些语言规律是很有帮助的。这种建立联系的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是有普适性的

又如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的课后第五题:

文言文中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

1. 尔辈不能究物理。

2.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 一老河兵闻之……

这里不仅揭示了古今汉语的继承性,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学习文言词语的有效方法——与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相勾连

比如《〈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空中撒盐差可拟”的“差”,可以联系成语“差强人意”的“差”来理解和记忆;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