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教育项目建设工作主要做法与经验(项目教育的重要内容)

admin 2022-05-20教育资讯
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李红对于学校“特色”的追求,已经有近30年的时间了。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让所有学生都发展同一特长,学生会“被特色”,会扼杀学生个性,会牺牲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可能,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千人一面”。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认为,我们所确立的“一校一特色”中要求学生发展的同一特长,是指那些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比如写字教育、诗文素养、演讲教育等这些都是每一个孩子应该具备和发展的特长,这是共性的特长,发展这样的共性特长,可以让孩子们在关键品格和能力上强者更强,弱者不弱。以共性特长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同时,通过社团、兴趣小组、课后服务等发展培养孩子们不同的特长,这丝毫不会淹没学生自身个性的张扬,不会造成“一特遮百丑”。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发现,有些被我们忽视的技能,在学校课程中也没有得到强化,却恰恰是孩子们在未来社会立足的关键,这时候,特色工作就可以大显身手,担此重任。举个例子:各种电子产品的充斥让学生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字迹潦草难认,错字别字屡见不鲜,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让孩子们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就变得特别重要,但90%以上的中小学没有书法课,于是,就有了写字育人特色。

总之,特色创建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一校一特色”如何创建?

从特色项目开始。

一个学校可以有几个特色项目,因为它是单项工作,也能短时间内见到成效。比如:我在第一所任校长的学校,当时是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确立了英语、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三大特色项目。那时候因为英语师资匮乏,英语课大都从三年级开始开设,所以我们的特色是引入社会力量,从一年级开设。当时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微机室,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因为我们当时是企业办学,资金较充足,所以在企业的支持下建立了两个微机室。为了让孩子们走在时代的前沿,我们也是从一年级开设微机课,和英语一样。

这两个特色项目的关键还不仅仅是从几年级开设,而在于我们建立了校内考级制度,因为是九年一贯制,所以与年级对应,共设九个等级,孩子们可以打破年级,自选考级,学校颁发证书,一年级的同学,本来具备一级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就达标,但你可以越级考,可以考三级,也可以考五级,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的积极性。但这两个特色项目没有因此发展为特色学校,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两个特色项目由个性成为了共性,其他学校也都从一年级有了英语,三年级有了信息技术,我们只是因为条件具备走在了别人前面,其实,特色的最高境界就是由特色成为普遍,由个性成为共性。这就是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最后成就特色学校的是研究性学习这个特色项目,因为那时新课改刚刚开始,研究性学习成为课改的难点、重点也是热点,因为对研究性学习很陌生,大家都不愿去触碰他,那时我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市教科院的指导下,立项了省课题开始研究,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学生自主建立小组进行小课题研究,同学们有的研究早餐吃什么,有的研究城市牛皮癣(小广告)如何彻底解决,有的研究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校服,他们搜集信息、收集数据、人物采访、分析论证,忙得不亦乐乎,研究性学习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领孩子们关注社会、直面现实、体验生活,被认为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的最好载体,我代表学校在全省的会议上作了研究性学习典型发言,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奖的学生在中考总分中被市教育局直接单独加30分、20分(当时是分数,不是等级),这在当时影响不小。有的学生因此升入重点高中。

我在育才学校做校长11年,也是和老师们一起做了三个特色项目:演讲教育、好习惯养成教育、“235”优质高效课堂。命名特色学校的是演讲特色。

我们胜利东小学目前也是三个特色项目,分别是: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教育。

举这些例子,我想说明的是特色项目不要只做一个,因为我们每个校长都想把特色项目做大做强,最后成为特色学校,但这个项目能不能做大做强,还有很多客观条件制约,不是只凭你的主观愿望就能够达成,如果有几个特色项目,那特色项目发展为特色学校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