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教育研究中需要遵守的伦理原则(伦理性是教育研究必须遵守的原则)

admin 2022-05-20教育资讯
来源|电化教育研究[摘要]人类诞生后,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就基本上停止了,自此,以人为界,好奇心推动科学,控制欲推动技术,启动了人类文明的演变图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由向外和向内两个向度展开的,向外由太阳系、银河系到宇宙;向内指向人类自身,由生命运动到意识运动,催生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类人属性,第一次动摇了以世界为舞台、人类为主角的社会活动剧幕,由此引发了人工智

(四)聚焦实践

教育存在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情感,是伦理生活的“宇宙根源”。当法律、伦理准则以及习俗都不能保证人与类人的行为具有规范性时,具体情境中的以解决教育痛点问题、关键问题为导向的向善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活动就体现出了它们的力量。实际上,这也是应对智能教育伦理挑战的根本出路。可以这样认为,包括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问题在内的所有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工智能的智慧不足。若类人的人工智能智慧与人类相当或接近,那么问题反倒简单了,我们依据人的教育伦理规约即可。问题是与我们相处的是一些类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些有特殊才能的类人,而且类人是多样的、复杂的,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还是不断“进化”的,由此,习俗迁移、规范建立、法律约束都可能滞后于火热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因此,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聚焦现实的、真实的问题解决,在技术上精进发展,使人工智能更具智慧,使类人更像人,在教育上人类与类人统力合作,为人类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才是应对弱人工智能教育伦理挑战的根本出路。


五、结 语


当前学界关于弱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问题的考量并没有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在这种思维范式中,尽管我们考虑到了主体人的发展性,考虑到了类人对人的影响性,但是,总体而言,我们依然是以人为界的。以人为界讨论弱人工智能教育伦理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我们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人,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依然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问题是当我们仰望浩瀚的星空,将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问题置于波澜壮阔的物质运动历史之中,不难发现“人为上帝”之界终将被突破。这并不是说人工智能最终一定会完全替代人类,而是说旧人类一定会被新人类取代。新人类或许就是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融合生成的“奇点人”[20]。若如此,强人工智能抑或超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问题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形?这自然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想象。然而,未来已来,对处于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窗口期的人类,审慎乐观、密切关注、积极应对类人的发展,尤其是要聚精会神于人与类人的融合发展,或许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本文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21年第8期,转载请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部联系(官方邮箱:dhjyyj@163.com)。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张立国,刘晓琳,常家硕.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问题及其规约[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8):5-11.



责任编辑:樊晓红

校 对:张 绒

审 核:郭 炯

【参考文献】

[1] 吴河江,涂艳国,谭轹纱.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风险及其规避[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4):18-24.

[2] 杜静,黄荣怀,李政璇,周伟,田阳.智能教育时代下人工智能伦理的内涵与建构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19(7):21-29.

[3] 冯锐,孙佳晶,孙发勤.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伦理风险与理性抉择[J].远程教育杂志,2020(3):47-54.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52.

[5] 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78.

[6] ANDERSON M, ANDERSON S, ARMEN C. Towards machine ethics:implementing two action-based ethical theories[C]// ANDERSON M, ANDERSON S, ARMEN C. Machine ethics:papers from the AAAI Fall Symposium, Technical Report FS-05-06. Menlo Park:AAAI Press, 2005:1-7.

[7] 李波,李伦.技术信息超现实问题的伦理反思——基于伯格曼的技术哲学和信息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2):32-34.

[8] VERBEEK P P. Devices of engagement:on Borgmann's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J]. Techné: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2002, 6( 1):48-63.

[9] 刘晓琳,张立国.技术增强型学习环境中的“离心效应”:现象、成因及破解[J].电化教育研究,2019(12):44-50.

[10] BOURGMANN A. Holding onto reality:the nature of inform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83.

[11] 邓国民,李梅.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与伦理原则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20(6):39-45.

[12] TUOMI I.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learning, teaching, and education:policies for the future[M]. 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8:73.

 6/7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