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夏季研学营地教育营销策划方案(研学夏令营策划案)

admin 2022-05-16教育资讯
集藏时空道乾坤物说华夏阅古今华夏物语博物馆教育研学项目策划案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国家文化战略的需求背景下,博物馆教育研学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方式,不断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2017年1月,中共中

集藏时空道乾坤

物说华夏阅古今

华夏物语博物馆教育研学项目策划案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国家文化战略的需求背景下,博物馆教育研学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方式,不断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博物馆专题研学项目,引导游客在参观游览中感知中华文化。

博物馆教育研学的开展是增强文化自信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举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中,有95个博物馆(包括纪念馆、科技馆、自然科学馆)被认定为首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在《新博物馆学手册》一书中,乔治·埃里斯·博寇提到:“最新式的博物馆希望将学校团体对博物馆的参观变成真正的教育性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从日常教学活动里走出来度假。”

但目前博物馆教育研学活动也仅是简单的参观游览,对帮助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同时,博物馆教育研学活动一年也难得开展一两次,因此学生通过参观游览感知中华文化几乎沦为形式。此外,还存在研学课程设计不够专业,主题不够突出,讲解不够精彩,感知不够深刻等问题。

为顺应国家文化战略实施和素质教育理念发展的需求,针对博物馆教育研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创新模式。

华夏物语博物馆教育研学项目秉承“集藏时空道乾坤,物说华夏阅古今”的宗旨,创立“物说中华”教育研学模式,以收藏品(文物)展示解构解读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物说中华),让博物馆(文化主题展览)进高校、进军营、进企业、进景区、进中小学,让最广大受众切身感知中华文化,“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华夏物语博物馆教育研学以博物馆藏品及其衍生文化资源为教育内容,以课程教育与实地参与为教育手段,学校将博物馆引进校园,引到学生身边,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并借助场馆资源开发专题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校“课堂教育”、博物馆“实物教育”两者的有机统一。

博物馆教育研学使学生在游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优秀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传承。

一、华夏物语博物馆教育研学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模式,活动开展形式多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功能不断延伸,教育内涵不断拓展。2015年施行的《博物馆条列》明确规定,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由此可见,教育功能是博物馆非常重要的功能。博物馆教育研学里的“育”(教育)体现在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不断延伸。在知识经济时代,博物馆的传统理念受到了巨大影响,它不仅仅是文物藏品的存放处,也是社会大众的文化教育场所,要不断分享与解读藏品信息。主要教育途径有讲解、讲座及互动交流;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博物馆的物质条件(教育硬件设施)以及文化实物信息;教育目的在于文化传承。高校还可以结合博物馆教育研学进行传统文化课程选修、课题研究等。

博物馆的教育成果,对于受教育者来讲,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在认知层面上,受教育者获得知识与理解,丰富知识结构,获得相关技能。在价值层面上,激发受教育者的乐趣、灵感及创造力,引发思考,形成积极的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在行动层面上,受教育者的活动行为,会为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带来影响,同时也会促进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因此,华夏物语博物馆教育研学模式,让博物馆“流动”起来,让收藏品“活”起来,通过实物解读解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突破与创新。

(二)寓教于乐易于接受,教化感受潜移默化。博物馆教育研学再也不能干巴巴的,让人兴味索然。华夏物语博物馆所体现的文化、所展出的主题,既要满足参观游览者的好奇心,又要满足游览者在过程中增进知识的需求。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