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中素质教育评价自评模板(高中素质评价学生自评怎么写)

admin 2022-05-18教育资讯
摘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以及评价结果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呈现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在实践中存在学生评价意识淡薄、教师评价观念落后以及学校评价功利化倾向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不同评价主体对综合素质评

1.3 学校主体:高中学校评价功利性较强,高等学校招生参考性较弱

“两依据,一参考”高校招生录取模式的提出意味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服务于人才选拔需要[3]。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已成为必然趋势;此情此景下,综合素质评价已然成为一种高利害评价。在我国的社会诚信机制建设不完善的条件下,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易受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人情因素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能呈现“一片叫好”“雾里看花”的情况,学生更不能作为自己行为的可靠评价者,作为与学生、教师有着共同利益指向的高中学校更会本着“谁熟悉谁评价”的准则,努力使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达到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多方主体间的利益平衡,从而形成功利性较强的评价结果。将这样的评价结果用于高校招生,高校自然会对其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产生怀疑。长此以往,高中学校与高校就陷入一种“不使用就不好好做”与“做好了才使用”的相互推诿的怪圈[4]。

2、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多元化问题的缘由剖析

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不同的评价主体层面存在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各自独立存在,实质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它们在以下3个方面具有共同的产生缘由。

2.1 评价主体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解偏差和误读

为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不失个性的发展,需要学生客观、真实、不加修饰、具体详尽地记录自己的成长活动和独特经历、体验,这是高中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底线要求[5]。可是,由于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误读,致使存在教师替代学生写自我评价或教师提供统一模板让学生仿写等现象。尽管原则上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应当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但实际操作中综合素质评价并未与高校招生“硬挂钩”,以至于学校、师生和家长都认为,与其将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看似“无关痛痒”的综合素质评价上,不如用于高考备考上。这样一来,综合素质评价只需在学期末临阵磨枪、敷衍了事即可,无须格外关注和重视。高中学校会在学期末给出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模板,由各方评价主体填写完成。其结果是,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格式统一、内容相似、缺乏区分度,不仅抹杀了地区差异,而且弱化了学生个性特点。这样的评价难以提供可靠和科学的依据供高校筛选出符合自身办学特色和要求的学生来源。

2.2 评价主体对综合素质评价实践操作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在开展形成性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高中学校主要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需要学生将表现自己综合素质的活动记录下来,以照片、视频、日记等形式留存,并依据材料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个性特征、日常表现等给予发展性评语,家长针对孩子的问题、成绩作出反思,并提出客观性的建议。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不间断地收集学生成长中真实有用的材料,并定期协助学生完成写实记录。相较于纸笔测验,形成性评价显得过于繁琐,教师为省时省力会省略写实记录的过程,直接替代学生评价,导致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都失去综合素质评价所应追求的育人意义。在用于高校招生选拔的总结性综合素质评价中,由于评价结果与招生挂钩,在这种高利害关系影响下,教师、学生本人及同伴都很难站在客观立场上而不夹带私人感情因素,尤其是教师难免会在评价过程中受人情因素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对深受升学竞争影响的教师而言,学生成绩、毕业与升学的结果等与教师声誉、奖金、职称评定等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难免有失公正,而学生自己更是如此。高校看到的学生评价结果大都经过美化,看不到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高校对这样的评价结果无法参考,导致综合素质评价“只能走形式,无法动真格”。所谓的“走形式”,就是学校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要求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突击完成,无须关注过程如何落实,只要结果符合要求即可[6],这样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可操作和可权衡的空间就会很大。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和保持一定的升学率,同时也为完成综合素质评价的“落实”,许多学校甚至将综合素质评价的大部分工作交给相关公司和个人,或者组织相关人员集中突击完成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等工作,最终导致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在践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无所作为。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