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

admin 2022-05-16教育资讯
近日,关于虹鳟之于三文鱼,究竟算是同一概念抑或指鹿为马的争论又起。作为淡水鱼的虹鳟到底能不能做成生鱼片生吃,固然现今仍然是众说纷纭;回顾淡水鱼生在中国历史由兴而衰的过程,或可以给今日的我们一个警醒。致命的诱惑有个成语叫做“脍炙人口”,意思是说,生切肉与烤肉受众人喜欢。所谓“脍”,按照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的解释,“细切肉也……从肉,会声”。生鱼片在古代中国正是

近日,关于虹鳟之于三文鱼,究竟算是同一概念抑或指鹿为马的争论又起。作为淡水鱼的虹鳟到底能不能做成生鱼片生吃,固然现今仍然是众说纷纭;回顾淡水鱼生在中国历史由兴而衰的过程,或可以给今日的我们一个警醒。

致命的诱惑

有个成语叫做“脍炙人口”,意思是说,生切肉与烤肉受众人喜欢。所谓“脍”,按照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的解释,“细切肉也……从肉,会声”。生鱼片在古代中国正是属于“脍”的一种。早在先秦时期,鱼脍就是当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菜肴。《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说,“子胥归吴,吴王闻三师将至,治鱼为鲙(脍)。”这说明吴王阖闾为了迎接攻楚凯旋归来的军队,就是用鱼脍作为犒赏。昔日中国人食脍的盛况,从今天“刺身”在日本大为流行上大约也可见一斑。

三文鱼刺身

不过,与四面环海因而容易获取海鱼作为刺身原料的日本不同,古代中国人所食用的鱼脍,大抵来自内河之中的淡水鱼,一般选肉较厚、刺较少的鱼做原料。譬如汉魏南北朝时重视鲤鱼、鲈鱼,唐代青睐鲫鱼、鲂鱼——这是因为李唐皇室讳“鲤(李)”字。从文献记载看来,即使是深处内陆的关中地区,当时买鱼作脍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官僚士大夫中颇有些人不仅喜食鱼脍,而且还会亲手做,比如初唐太子李建成的部属唐俭、赵元楷等人即曾自夸善于作脍,而太子也不以为奇。

问题在于,虽然《论语》早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说,品尝淡水鱼生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却实在是一种危险的口福——虽不至于如食用河豚一般有立时毙命之虞,却也不见得总能太平无事。

在东汉末年的徐州政治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在《三国演义》里为曹操剿灭吕布出力极多的陈登(字元龙)大概算得上是中国历史第一位因食用生鱼片罹患恶疾的知名人物。担任广陵太守时的陈登突然患上了怪病,觉得胸闷,脸色发红,没有食欲。他找了好多医生治病都无效,后来寻到神医华陀,诊断为“府君胃中有虫,欲成内疽,腥物所为也”。华佗为其开药,陈登吃下去以后“吐出二升许虫,赤,皆动,半身是生鱼鲙也”。也就是说,陈登正是因为嗜食生鱼而得了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一类的重病。病愈之后,华陀叮嘱他不能再吃生鱼,岂料陈登病愈后,嘴巴又馋了起来,终因不遵医嘱贪食生鱼,旧病复发而一命呜呼。

《三国演义》连环画中的陈登与吕布

实际上,对于食用生鱼可能致病这一点,古人并非毫无认识。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就指出,“食脍,饮奶酪,令人腹中生虫,为疟”。几百年之后的南北朝时期,陶弘景也警告食脍可能有害,流行病刚痊愈的人不能吃,否则会引起拉肚子。

不过,很显然,直到隋唐时期,众多吃货并没有将这一告诫放在心上。因为贪食鱼脍导致得病的人实在是史不绝书。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唐代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有位叫崔爽的仁兄,吃食生鱼上瘾,每次竟要“三斗乃足”,直到后来口中吐出一状如蛤蟆的怪物,才吓得“不复能食脍矣”。《太平御览》则引用《明皇杂录》记载说,邢州人和璞曾预测房棺会因食鱼脍而死,这个预测后来被证实是准确的(否则也不会记下这个故事)。而另一本宋代笔记《北梦琐言》同样记载了有位少年因食脍太多而致眼花不见的病例。

宋代以后,随着食用生鱼引发的病患越来越多,人们对于脍的看法开始转变。北宋大文豪兼大美食家苏东坡对于生鱼片就抱有一定的警惕。他在《东坡志林》卷一里说,“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可见宋人认为患红眼病时不能吃生鱼片,否则会加重病情。到了南宋,哲学家、养生家真德秀更是呼吁,吃生鱼脍专门招引消化系统疾病,应跟“自死”的牲口一样,划入禁食之列。社会上的这种对于鱼脍的“差评”,想来应该是其晚近之后逐渐式微,淡出中国的主流餐桌的重要原因。

苏东坡

防不胜防

人们不禁要问,古人食用鱼脍容易患病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古代的烹饪技术不过关呢?恐怕也不见得。

关于鱼脍的具体做法,古籍中不乏记载。大体言之,古时作脍大概有以下几项技术要求:是作脍的鱼一般要求鲜活,这样做成的脍才味道鲜美;二是刀功要细致,切出的脍要薄而细;三是作脍食脍要调拌蒜、姜、芥末、酱、醋等香辛料和调味品。这与近代黄遵宪在日本看到的制作刺身的景象几无二致——“(日本人)喜食脍,尤善作脍,以生鱼聂而切之,以初出水泼刺者去其皮剑,洗其血鲜,细剑指为片,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两两相比,姜芥之外,具染而已。”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